请输入关键词搜索
首页 专题 原创 纪录 直播 看电视 听广播 主持人

巾帼创业绽芳华——吴忠妇女撑起乡村全面振兴“半边天”

来源:吴忠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5-10-15 09:52:23

近年来,我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打造多元培训体系等举措,全面激发妇女创业创新活力。从传统种养到电商直播,从手工制作到休闲农业,越来越多的妇女从灶台走向市场,实现了家庭收入的倍增。更为可贵的是,她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重塑了自我价值认同。

这场由内而外的改变,让乡村全面振兴既有了物质基础,更获得了精神动力,充分展现了妇女在乡村发展中的强大能量。

乡村沃土孕育“木兰花”

近日,走进青铜峡市大坝镇利民村的现代化蔬菜大棚,扑面而来的是泥土与果蔬混合的清香。村民张艳荣带着十几个姐妹忙着采摘,她们灵巧的双手在绿叶间穿梭,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筐筐红艳艳的小番茄。

“这批番茄品相好得很,个大皮薄,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张艳荣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这样的丰收场景,正是利民村原党支部书记邹学梅带领全村妇女艰苦奋斗多年的丰硕成果。

2018年春天,面对“女人种不好大棚”的质疑声,这个倔强的西北女子没有退缩。“那时候,我挨家挨户敲门,软磨硬泡拉来村里不少姐妹到银川市永宁县考察学习。看到人家一个大棚年收入好几万元,姐妹们全都坐不住了,回来的路上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怎么干。”邹学梅说。

在邹学梅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利民蔬菜设施园区已建成204栋现代化大棚,年产各类蔬菜450万公斤、年产值达750万元。同时,也让120名农村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人均增收4万元左右。

2024年12月,邹学梅光荣退休,离开了她倾注半辈子心血的岗位。但退休并没有让邹学梅停下脚步,她带领妇女群众加入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为村集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还能为大伙儿做点事,我就不会闲着。”邹学梅说。

“轮胎我能补,电焊我会使,黄花菜我也能种好。”从街头维修摊到千亩种植基地,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小泉村村民李志巧,带领400多名乡亲走出了一条黄花菜致富路。

2003年,机器轰鸣声惊醒了太阳山镇沉睡的荒原。29岁的李志巧把三轮车停在工地旁,挂出“补胎电焊”的纸牌。身材消瘦的她,抡起锤子砸轮胎的身影,成了工地上最特别的风景。“那时候村里人总会说,女人不该干这个。”如今已是吴忠市太阳山银巧农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李志巧回忆道,“可要过好日子,就得敢闯敢干。”

小泉村的土地不少,但有2000多亩耕地常年荒芜。2015年底,李志巧看到荒芜的土地,急得直跺脚,“2000多亩地就这么荒着,心疼啊!”当时刚当上村民小组长的她,盘算着把闲置土地流转起来种黄花菜,村干部们却直摇头,“没水没技术,种不出来咋交代?”

“当年补轮胎时,谁想过我能成?”李志巧的倔劲儿上来了,她跟着农技专家蹲在田间地头学技术。9年时间里,由她牵头的合作社累计支付土地流转费240多万元,工人劳务费用支出近千万元;青贮玉米年销售额162万元,自产黄花菜70多吨,收购农户黄花菜1200多吨,销售额达6400多万元,带动当地脱贫户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李志巧不仅经营着自己的基地,还为周边群众提供种苗培育、技术指导、销路拓展等服务,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黄花大姐”。

在吴忠,这样的“巾帼创业”故事比比皆是。市妇联发展维权部部长杨莉雲介绍,去年以来,我市为2782名农村妇女提供创业贷款3.64亿元,帮助2000多名妇女实现就业。“我们就是要做妇女创业的‘加油站’,让更多姐妹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杨莉雲说。

这些新时代的农村女性,用勤劳的双手打破了性别的桎梏,用智慧的头脑改写了命运的轨迹,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浪潮中绽放独特光芒。

多元发展拓宽致富路

“家人们快看!这包八宝茶里的枸杞颗颗饱满,都是咱们宁夏头茬采摘的,日照足、糖分高。”在“刘三朵”巾帼直播间里,主播捏起一撮红艳艳的枸杞对着镜头展示,又利落地掰开一颗红枣,引得弹幕不断刷屏:“料真足!”“马上囤货!”

镜头外,刘晓虹攥紧了沾满茶香的围裙,目光紧锁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订单数。这位从小跟着奶奶学习配制八宝茶的“刘三朵”品牌创始人,守着奶奶留下的八宝茶配方,通过电商平台,把这份非遗茶香送到了全国各地。

八宝茶制作车间的女工大多是农村妇女,曾经只能靠种地或打零工维持生计。如今,这里成了她们的“新战场”:弹性工作时间解决了顾家与挣钱的难题。更让人欣喜的是成长的蜕变:有人从刚来时分不清枸杞品级的生手,练到如今闭着眼摸一摸、闻一闻就知优劣;有人从流水线旁的普通工人,一步步成长为能扛起质量把关重任的质检组长。

多年来,刘晓虹联合吴忠市利通区妇联,免费开设八宝茶技艺培训班,从原料鉴别到包装设计,她都事无巨细,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同时,她带头探索“非遗+产业+农户”模式,通过保底收购,与宁夏多地农户合作种植枸杞、红枣等原料,稳定原料供应链的同时,也保障了农民的基础收入。“八宝茶讲究一个‘和’字,原料要配得匀,人也要一起往前走。”如今,她正筹划“巾帼创业孵化基地”,计划三年内带动近千名妇女就业。

姐妹们注意了,想学育婴师的看过来。”宁夏爱之圆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的巾帼直播间里,总经理李向萍的声音温和且充满力量。

李向萍面前的桌子上摆着婴儿模型、抚触油和培训手册,评论区不断弹出问题:“42岁还能学吗?”“培训要多久?”李向萍一边整理资料,一边耐心解答:“年龄不是问题,只要用心学,都能掌握。”她拿起婴儿模型,熟练地演示抚触手法,动作轻柔而专业。

直播结束,公司培训室里的氛围依旧热闹。十几名女性围坐成圈,专注地练习婴儿护理技巧。有人小心翼翼地给婴儿模型做抚触,旁边的同伴轻声提醒:“手腕再放松一点,动作要更轻柔。”偶尔有人操作失误,大家也不紧张,反而笑着互相打气:“慢慢来,多练几次就好了。”

李向萍站在培训室门口,看着认真学习的姐妹们,眼里满是欣慰。她记得自己刚开始创业时,很多农村妇女因长期在家带孩子,缺乏自信,甚至不敢想象自己能有一份正式工作。现在,她们的眼神里有了光,那是对未来的期待。

过去只能围着灶台转的巧手,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女主角。她们在八宝茶车间炒制幸福的味道,在刺绣工坊编织美好的生活,把农家小院变成增收的“聚宝盆”。市妇联主席马晓贤说:“我们不仅要给姐妹们一份工作,更要给她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从手把手传授技艺,到帮忙开拓销路,再到打造特色品牌,这一整套“全流程”帮扶举措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挺起了腰杆。

物质富足滋养“精神花”

在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的田间地头,时常能看到一群身着鲜艳服装的“俏村姑”载歌载舞。领头的是58岁的农村妇女李凤萍,她不仅用文艺活动点亮了乡村文化之光,更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葡萄藤上,李凤萍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修剪葡萄藤叶、查看长势,动作娴熟而专注。谁能想到,这位葡萄种植能手曾经只是一位文艺爱好者。

自1995年加入韦桥村“俏村姑”文艺志愿服务队以来,李凤萍用近3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文艺骨干到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

“刚开始就是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李凤萍回忆道。每逢农闲时节,她都会组织队员们排练节目;春节期间,她更是带领团队走村串镇,为周边群众送去欢乐。在她的带领下,“俏村姑”文艺志愿服务队每年服务场次超过20场,服务群众近万人次。

2020年,韦桥村建设大棚,李凤萍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报名租大棚种葡萄。她认真钻研种植技术,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摸索和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她的葡萄大棚收益远超外出务工的收入。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李凤萍常挂在嘴边的话。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她每年雇用10位村里的留守妇女,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帮助每户年均增收4万元以上。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文艺不仅能滋养精神,更能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李凤萍用智慧和行动,带领韦桥村的乡亲们走出了一条“文艺搭台、产业唱戏”的致富新路。

而在吴忠市利通区古城镇朝阳村,另一位巾帼企业家杨志英的故事,同样在当地被乡亲们津津乐道。

1997年,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杨志英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回乡创办服装厂。“我想为家乡做点事”,这句朴实的承诺,成为她创业路上最坚定的注脚。

创业维艰。租来的厂房、二手设备、36名女工……白天管理生产,夜晚钻研设计,杨志英始终相信“勤能补拙”,且对产品品质的执着近乎苛刻:从面料筛选到成品包装,每道工序都要亲自把关。正是这份坚持,让“云裳服饰”逐渐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

2012年,杨志英将公司更名为吴忠市云裳商贸有限公司,开始将民族传统元素与国际流行趋势相结合。

2022年,杨志英组建专业团队进军电商领域,在抖音平台开启“云上”创业新篇章。“时代在变,我们也要变”——这句话道出了她20多年事业长盛不衰的秘诀。

从田间到云端,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业态,吴忠的妇女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马晓贤说:“我们将继续优化创业生态,通过升级巾帼创业孵化基地、用好专项扶持基金等举措,让更多女性在吴忠这片热土上绽放才华。”这些普通却不平凡的农村妇女,用实实在在的奋斗证明:当“半边天”真正撑起来时,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

栏目推荐

宁ICP备 0500119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8000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1007号

Copyright © 2006 - 2025 www.nxtv.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夏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60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