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搜索
首页 专题 原创 纪录 直播 看电视 听广播 主持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报道⑧ | 厚植生态“家底” 激发经济活力

来源:吴忠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5-09-30 08:55:17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中,生态,正成为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支点。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把生态价值体现为经济价值,将好生态“变现”为群众增收致富、安居乐业的好生活。

初秋时节,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的芦笋基地,1400亩芦笋长势正旺。

黄沙窝蝶变“金”沙窝

站在毛乌素沙地边缘望去,曾经肆虐的黄沙已被连片的柠条、沙柳、花棒等牢牢锁住,绿意绵延,悄然诉说着一场深刻的变迁。在盐池县冯记沟乡平台村,村民陶金正弯腰给滩羊添加草料。

“从前这儿风沙大,庄稼难活,羊也养不多。”陶金拍掉身上的草屑,笑意从眼角溢出来,“现在可不一样了!沙退了,草长了,滩羊吃的是中药材,喝的是深井水,肉质特别鲜美。去年光靠卖羊,净收入就超过了15万元,这放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

陶金口中的“不敢想”,折射出盐池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道路上的生动实践。如今,这里不再止步于“摆脱贫困”,更探索出了一条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实现这一逆转的背后,是盐池县坚持“生态立县”的战略定力。在多年治理中,盐池人民因地制宜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好方法。通过草方格铺设锁沙、人工干预固沙,“封、飞、造”并举,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综合治沙,科学开展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逐渐形成了适合盐池的治沙模式,全县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披绿,150万亩退化草原重焕生机,百亩以上的明沙丘几乎不见踪影。目前,盐池县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8.51%和58.56%,真正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黄沙窝”到“绿家园”、从生态劣势到发展优势的三个历史性转变,为乡村全面振兴铺就了坚实的绿色基底。

盐池县的生态变现,不止于滩羊。柠条——这种耐寒、耐旱、耐贫瘠的典型沙生植物,曾经只是默默固沙的“卫士,如今却成为滩羊的优质“口粮”,悄然带动起一条绿色产业链。

在盐池县春浩林草产业专业合作社,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将成捆的柠条枝条送上传送带。经过三次粉碎加工,这些灌木变成了富含蛋白质、适口性好的饲料。“柠条成本低、营养高,是家畜的理想饲料。”该合作社主任冯涛介绍,“我们年加工柠条饲料约5000吨,除了供应本地,还销往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目前,盐池县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留床面积已达100万亩,有力推动了舍饲畜牧业的发展。数据显示,该县羊只饲养量较禁牧前增长12%,生态与养殖正在良性循环中彼此成就。

盐池县的生态改革创新远未止步。通过深化“以地换林”机制,采取村集体出地、企业出资、群众受益的模式,成功吸引长庆石油、玉门石油、陕北油气等央地企业参与生态建设。

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是盐池县生态振兴之路的鲜明特征。该县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生态护林(草)员1180名,每人每年发放补助1万元,真正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从被动治沙到主动“靠沙吃沙”,从单一养殖到多元融合,盐池县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到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盐池县林业和草原局林草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永胜表示,接下来将依托中央及自治区柠条平茬项目,继续推进全县柠条深加工,并通过每亩15元的补助直接增加农户收益;同步扶持中小型合作社与企业成长,持续强化生态补偿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生态与生计的共赢,让群众在优质的生态福祉中共享发展硕果。

戈壁滩孕育“绿色银行”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的芦笋基地,1400亩芦笋在微风中摇曳,犹如一片翠绿的海洋,空气中弥漫着芦笋特有的清新香气。

芦笋素有“蔬菜之王”的美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食用、药用价值较高。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芦笋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十分畅销,在欧美、日韩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也有着广阔的市场。

红寺堡区地处温带干旱气候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这里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地下水位低,让曾经的戈壁荒滩变身芦笋种植的天然沃土。“红寺堡区的沙质土壤疏松透气,有利于芦笋根系下扎,而较大的温差则有助于积累养分,使得这里的芦笋品质出众、口感鲜嫩。”宁夏沙地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帆说。

2024年,宁夏沙地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新庄集乡启动芦笋示范种植项目,同步制定芦笋绿色生产技术规范,全力打造标准化生产样板区,为红寺堡区芦笋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芦笋属多年生的高效经济作物,投资少,收益期长,一次栽种可连续采收10年至15年,就像一座不断增收的‘绿色银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杨帆说,公司计划用2年至3年时间,在红寺堡区建成万亩绿色优质芦笋种植区。

芦笋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悄然改善着红寺堡区的生态环境——其根系发达,最深可达1米以上,能有效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土壤结构,形成“菜林共生”的绿色经济模式。“以前一起风就沙尘漫天,自打种了芦笋,风沙明显变小了。”该企业工人王丽感慨道。

这片生机盎然的绿意,不仅改善了红寺堡区的生态,也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芦笋田里,正在除草的王丽笑着说:“我在这里干了3年多,每天工资130元。在这里工作既能照顾家,又能赚到钱,我挺知足的。”芦笋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该企业全年用工周期达6个月,可带动200多户农户就近就业,每年发放劳务报酬近600万元。

从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滩到生机盎然的“绿色银行”,近年来,红寺堡区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旱塬大地转型生态和谐城

8月28日,漫步在同心县清水湾人工湿地公园的人行步道上,睡莲在水中开得正艳,枣树上挂满了枣子,黄菖蒲密密麻麻犹如绿色的屏障,处处是生态美景,让人赏心悦目。前来游玩的市民游客或拍照留念,或轻声聊天,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清水湾人工湿地公园务工人员马锋如往常一样站在水边,打捞水里的杂物。他说:“这里的风景很美,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来游玩,我得给大家呈现一个好的游玩环境。”

然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如何让千百年来形成的盐碱地生出绿意?这道“难题”始终牵动着同心县的发展,也阻碍着人民的幸福生活。2018年,同心县通过搬迁升级城内污水处理厂、打造人工湿地的方法“破题”。随着人工湿地项目建成投用,以水质净化、生态修复为主,兼顾绿色景观提升功能,在为中水回用提供更优质的水资源的同时,也让马锋有了份稳定的工作。“来这里务工之前,我四处打零工,收入很不稳定。自从在这里务工后,经过培训,我负责湿地公园的日常运营维护等工作,对工资很满意。”马锋说。

再生水的有效利用让原本缺水的同心县水活了、民富了、城美了,旱塬大地因水而活。风景宜人、空气清新的清水湾人工湿地公园成为县城美景。吴忠市生态环境局同心分局水生态环境室主任马会文说:“随着同心县人工湿地项目的建成投用,改善了河流水体水质,恢复了受损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沿岸居民生活质量,并成为深受广大游客和居民青睐的旅游休闲打卡地。”

从曾经饱受风沙侵袭、生态脆弱之苦,到如今绿水青山焕发出勃勃生机,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我市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诠释了生态与经济相得益彰的深刻内涵。吴忠市将继续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坚定前行,不断拓展生态变现新路径,让生态“厚家底”持续释放经济新活力。

栏目推荐

宁ICP备 0500119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8000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1007号

Copyright © 2006 - 2025 www.nxtv.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夏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60158号